昨天下午,“2011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首场校园
招聘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该活动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市
人才服务中心承办。 135家企事业单位携近1800个岗位到场募才,引来5000多名学生竞相
应聘。许多并非出自名校的应届生纷纷呼吁,用人单位应打破“门户之见”,按照个体而非群体标准来考量应届生,切勿简单地“一刀切”。
心急也不能“乱投医”
临近11月底,随着一些大企业陆续发放offer,有“幸运儿”兴奋地在校园BBS、人人网上“晒”人生第一个offer。不过,这也给更多尚在辛苦寻觅
工作机会的应届生带来了一定的同伴压力。在昨天下午的
招聘会现场,几乎每位接受采访的学生都坦言,“看到同学的offer,我心里有点急”。
上海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小叶共带了5份
简历来投。他采取现场
招聘会和网申并举的方式找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 “看到同学拿到offer,心里还是蛮急的,父母也比较急”,小叶说,“但这事也急不得,我希望能找到酒店
行业和我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一直投得比较有针对性,没有海投。 ”
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小缪告诉记者,他希望进大众、通用这类大企业工作。眼看班上有几个同学已经拿到offer,小缪虽心急却并不眼红,同时坚持网申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
招聘会。 “毕竟是第一份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发展平台,所以慢慢来好了,再急也不能乱投医。 ”小缪说道。
离沪工作机会更多
在一家张贴着“挑战十万高薪”的民营企业摊位前,来自上海大学的女研究生小邓手持10份简历,正排队等待和企业负责人面谈。她希望找一个电子信息或软件类企业的工作,无论国企、外企、民营企业都无所谓,但前提在上海工作。 “当初辛辛苦苦从家乡考到上海来读研究生,就是希望毕业后能在上海落脚。 ”小邓说。
“如果公司派你到外地去工作,有问题吗? ”在“
招聘大户”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摊位前,这个问题是必答题。若答案为“有问题”,那么这份简历将会被退还给学生。隧道股份
招聘主管叶先生介绍,该公司此次带来150个岗位,多为施工一线管理、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职位。由于该公司有很多工程在江浙、昆明、郑州,这决定了一线管理人员要能驻扎在外地工作较长一段时间。 “大学生刚毕业那几年愿意接受到外地工作,但家庭因素常常会在之后形成阻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很多。 ”叶先生说。
叶先生表示,“后世博时代”本市不少大型工程单位正着力向外地拓展业务,若上海高校毕业生愿去外地工作,职业天地或许更加广阔。
呼吁打破“门户之见”
“都说理工科工作好找,但我们班好多人都找得不顺利。 ”来自一所市属高校应用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小黄感叹道,他仅希望找一个专业对口、税前3000元的工作,
招聘会参加了四场,简历投了好几份,却至今没有得到回音。小黄认为,这和自己并非出自名校有关,“有的HR直截了当地说 ‘你们学校不是211高校’、‘我们只招985高校学生’,连简历也不收”。
来自本市东北片一所理工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小王想找一个专业相关的研发类岗位,正和他的7位同专业同学一起在一家研究所的摊位前排队。小王告诉记者,他在两个月内不到的时间里参加了9场校园
招聘会,却毫无斩获。仅有一次,他获得一家大型国企机械研发类岗位的面试机会,却败给了一位专业并不对口、却出自“985”高校的竞争对手。
小王透露,他所在专业的近100名同学中,目前手里有offer的不到5人。“希望用人单位不要一刀切,打破‘985’、‘211’的门户之见,以每个个体的素质来考量我们
求职者,起码给我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小王说道。